孩子逃离我们的背后

万  千

     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天天盼望孩子长大,可当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,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却与自己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,有的甚至逃离父母,这是很多父母没有想到的和想不通的。我讲述几个典型案例,试图从心理关爱的角度帮助分析和寻求答案。

案例一   逃离高考的向兰     

向兰(化名),女,15岁,从小学读到高中一直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孩子,这给当教育局长的父亲和当小学教师的母亲脸上添光不少。可就在这紧锣密鼓备战高考的当口,她却突然辍学在家把自己关进了房间里,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父母一下子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,不知自己的孩子是哪根神经出了毛病,两手抓瞎却毫无一点儿办法。

父母试图与孩子沟通,却怎么也敲不开孩子的房门,无奈接来孩子的爷爷奶奶。因为父母平时工作很忙,孩子一直是爷爷奶奶从小带大,直到三岁才送到父母身边上幼儿园。爷爷奶奶好不容易说开了房门,可孩子一脸痛苦怎么也问不出个原委,一家人和学校老师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,无奈只得求助于心理咨询师。咨询师在了解到孩子喜欢下象棋的爱好后,开始和孩子玩象棋,又和孩子一起去景点游玩放松身心,慢慢走进孩子内心,终于明白了孩子不愿高考的原因。原来孩子幼年时父母把他送到爷爷奶奶那里,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,内心里产生了很强烈的恐惧和抱怨,孩子担心爸爸妈妈不爱自己,会遗弃自己,就非常恐惧与父母分离。现在自己要考大学,内心里那个被爸爸妈妈送给爷爷奶奶的恐惧感被激活过来,他怕考取大学再次离开父母。

随着孩子心结的打开和心理咨询师的疏导,孩子终于重新踏进校门,通过高考进了理想的大学。

案例二   逃离家庭的肖晓

肖晓(化名),男,11岁,从小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,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,孩子跟随父亲生活。父亲生意忙,常常应酬在外,由爷爷、奶奶照料肖晓的日常生活。两位老人疼惜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,对他娇宠溺爱、千依百顺。

平时肖晓学习拖拉,作业经常不做,爱说谎,不爱参加集体活动,成绩处于班级下游,每次老师追问肖晓作业有没有完成,他都一口咬定作业完成了,只是忘记带来学校了,可当老师从其书包内找到作业本时,往往也只做了一、两道题,有时甚至一题也没做。

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,经常举行一些才艺表演,当大伙儿正为同学的一幅幅字画,精湛的琴艺啧啧赞叹时,肖晓却显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,低声嘀咕:有什么了不起。

课间,同学们三五成群,或有说有笑,或开展正常的课间活动,惟独肖晓常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,很少与同学交谈、游戏。

前一段肖晓有几天没去上课,学校老师来家访,才知道肖晓离家出走说是要去找他妈妈,爷爷奶奶也经常听见孩子梦中喊妈妈,老人腿脚不灵便,只好让孩子父亲去找,孩子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孩子从生母那里接了回来,可孩子说什么也不愿再去上学了。

孩子父亲、爷爷奶奶和老师好说好劝费了好大劲,没想把肖晓劝回学校不到两周,他又逃离了学校、逃离了家,干脆躲进了网吧。为此父亲伤透了脑筋,爷爷奶奶伤透了心,老师也感到一筹莫展,不得已想到求助于心理咨询师。咨询师感同身受地与肖晓交朋友慢慢打开了肖晓的心结,原来孩子内心里非常渴望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关爱,父母的分手和离开他,让他产生了很强的不安和自卑,这种不安和自卑使他封闭自己,无法融入到同学中去,甚至产生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。

案例三   逃离父母的杨松

14岁的杨松(化名),是个非常顽皮又可爱的男孩,父母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。可杨松在别的事上很聪明,学习却是一塌糊涂。每次考试也就是七八十分左右,父母很是着急,花重金请来了师范学院的老师给孩子做家教,补习了近100个课时。然而成绩依然还是没有太大提高,没办法,只好将家教辞退。家教临走时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持平和的态度,有了好成绩,考上好大学,并不代表成功。”

杨松的父母显然没有听辅导老师说的什么,见老师走了人便对孩子大发雷霆:“你到底长没长脑子啊?这么好的老师都教不进去,真是猪脑!猪脑!”妈妈边说边用手狠戳儿子的脸颊。“依我看,连猪脑都不如!笨蛋一个!没出息的东西!”在一旁的爸爸接茬说道。“你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办?只能是垃圾,被人看不起。父母能养你一辈子吗?真是后悔生了你!真是愚蠢不成器!”训斥完了儿子,夫妻俩相约出去吃饭。临出门,父亲回头对杨松说:“晚饭你就甭吃了!你没有资格吃,越吃越是饭桶一个!”父亲说完,摔门而去。
    夫妻两个吃完晚饭回到家,发现儿子已不在家了。桌上放着一张字条,字条上写着:“爸爸妈妈,我走了,去南通的奶奶家。既然我这么让你们失望,我就在你们眼前消失好了。不要找我,这个家我也不想再回来了。每天你们除了骂我,就是训我,我学习不好心里也很难过,我努力了可成绩还是提高不上去,我也很恨我自己,每天活得很累也很苦,总是胆战心惊的,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,你们的讽刺挖苦就会如暴雨一样浇下来,让我浑身上下透心凉。我也是人,我也有自尊心!我不想再听你们的指责谩骂了,我都快疯了!你们就当没有我这个儿子好了!”

看了儿子留下的字条,杨松的妈妈大哭起来,她们不明白,训斥几句孩子就离家出走,现在的孩子真是不能教育了吗?夫妻俩没有意识到,正是他们的语言暴力赶走了孩子。之后孩子的父母跟着赶到孩子奶奶家,孩子连面都不照,请来亲戚朋友劝说,不奏效,无奈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帮助。咨询师经过多次咨询,终于使父母意识到了问题所在,明白了对孩子的过度要求和期望,对孩子达不到父母的目标而责骂、挖苦孩子是一种语言暴力,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,使孩子被迫离开。

心理咨询师的情感护理:真心关爱孩子,方能健康成长

上述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处于青春期,他们有一个共同点:那就是“逃”,逃离学校、逃离家庭、逃离父母。父母、家庭、学校是孩子们成长发育、青春时代离不开的地方,孩子们为什么要选择逃离?这是人的自我防御机制在起作用。当孩子们感到心里不舒服,缺乏安全感、缺乏母爱、缺乏父母的理解和温情时,他们(她们)本能地就会选择逃离,这个时候他们不会象大人那样理性地考虑这样做的后果,他们毕竟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思维层次。

说到这里我们有些家长会不服气,说我们天天和孩子在一起,孩子们怎么会有不安全、不理解、不被爱的感觉呢?是不是这些孩子太难侍候了。其实不然,我们的家长大多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对待孩子,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,更少想到孩子成长每一个阶段的不同心理需求。

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成长时期。这个时期的孩子想独立却又依恋父母,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却又缺乏分辨是非能力,想大有作为却又有点懒惰等等。前两个故事中的孩子是小时候父母爱的缺失使孩子产生了渴望,后一个故事中的孩子是父母爱的不当使孩子产生了惧怕,但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内心没有真正得到父母、老师心灵的关爱而产生的分离性焦虑所致。而孩子们逃离的背后,是希望引起父母、老师的关注,是希望强势的父母、老师能平等地与他们心与心的交流,是希望得到父母、老师的真心关爱,这时候的说教、批评、指责、惩罚只会适得其反。

如何真心关爱,使孩子健康成长?“不管”和“管死”两个极端都不可取,唯有真心、耐心、细心地与孩子多相处,多倾听,多沟通,多交流,多鼓励,多给孩子一些建设性的引导,多培养孩子的一些适应能力,多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,切忌急于求成,拔苗助长。这样,孩子才会健康成长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