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过幸福的老年生活

徐景安

一、

人生的终极目的是幸福,人这一辈子最高的追求就是过得愉悦、快乐、幸福。什么做官、发财、出名,什么友情、亲情、爱情,什么民主、自由、平等,等等,都是为了幸福。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最终也是为了民众的幸福。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,什么是人心,就是向往幸福。

十九大报告说,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,就是这个道理。但实践中,政府忙于发展,而忘了发展是为了什么?民众忙于挣钱,而忘了挣钱是为了什么?

十九大报告提出进入新时代,我认为就是理念和目标的转变。经过近40年的发展,我们应该进入以幸福为理念和目标的时代。

改革开放,发展很成功,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深圳是副省级城市的首富,2016年人均GDP2.5万美元,达到发达国家水平,但老百姓的幸福感没有相应提高,网上、餐桌、私下聊天不满、牢骚不少。这就需要新改革,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逭求放在第一位。

政府、社会要为人民谋幸福,或者说为人民的幸福创造条件和环境,但一个人幸福不幸福,关键还是自己。我们要改变一切能够改变的,我们必须面对不能改变的。幸福的钥匙在我们自己手中。

人一辈子在追求幸福,年轻时忙学习、忙工作、忙挣钱,有目标、有理想、有追求。进入老年了,就不一样了。过去有的没有了,权力、地位、职务、工作等等没有了;过去没有的有了,空闲、孤独、无聊、衰老等等出现了。

我们就得适应这种转变,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年生活。有的以休闲,为主,走走、看看、玩玩。有的以兴趣为主,摄影、写字、画画。有的还可做点事,发挥余热,做做公益。总之,要过得充实,不要闲着,感觉无聊。

我选择了退而不休,一是热心改革,写文章,做演讲,传播幸福理念,进行幸福城市、幸福企业、幸福社区试点,提出幸福养老的理念,进行幸福养老的培训;二是推动公益,创办了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,开通了免费电话热线88851085(帮帮帮我一定帮我),八年来接听了三万五千多个电话,避免了32起自杀他杀恶性事件,推动情感护理进企业、进社区,还计划进学校、进信访。

我这个人闲不住,专门做人家没有想到的事。不少人说我忧国忧民,有社会责任心。其实,我主要的动机是为了自己,有事干、找事干,过得充实;做对社会有益的事,活得有意义;推动改革创新,生命还有价值。一句话,就是为了自我感觉良好,有愉悦感、幸福感。

自我感觉良好,心里比较高兴,身体就健康。所以,做有意义的事,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。我虽然忙,但很注意锻炼身体,走路、游泳或者打羽毛球。

我这样说,不是希望大家学我,只是说每位老人的兴趣、爱好、情况不同,都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,人老心不老,不要自我定位,风烛残年了,就等着哪天见上帝了。

老年人与年轻人、中年人虽然有许多不同,但是活得幸福是相同的,不要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。如果说,年轻人、中年人还要忙这忙哪,对老年人来说,一切都可以放下了,唯一追求的是活得幸福。

凡是符合幸福生活的就做,凡是有悖于幸福生活的就不做,道理很简单,这把年纪了,还有比幸福更重要的吗?这是老年生活唯一的生活准则、生活目标、生活追求,不符合的就改改、就放下。

有的两口子,生活一辈子了,还在为鸡毛蒜皮的事吵。与下一代关系紧张,往往是老人要儿孙都听他的,掌控家的主导权。婆媳关系搞不好,往往是婆婆看不惯儿媳,媳妇对儿子好呢,就吃醋;要是不好呢,就心疼。好端端的一个家,非搞得不可开交。

大家都说老年人固执,这有客观必然性,一辈子养成的习惯怎么改?但更重要的是主观的自我定位,我这把年纪还要我改?是的,只要不给自己、不给老伴、不给儿孙带来很不愉快、很不幸福的,就算了。谁没有一点毛病,年轻人可以任性,老年人不可以任性?但是,你这个习惯,给自己、给老伴、给儿孙带来很不愉快、很不幸福,弄得这个家鸡犬不宁的,就得改一改。没有别的理由,就是不要因此给自己帯来不幸福。

总而言之,为了幸福能改则改,能放下就放下。

二、

   老年人幸福,莫过于健康。但什么是健康?怎么才健康?各种养生之道,这个这么说,那个那么说。

老年人幸福,最重要的是健康。其实,这对所有人都一样。但有个说法,四十岁以前多挣线,四十岁以后买健康。问题是健康是用钱买得来的吗?对老年人说,没有理由不重视健康了。什么是健康呢?怎么才健康呢?

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,就是身体健康,心理健康,融入社会。一个人身体健康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。钟南山说:“人不是老死的,不是病死的,是气死的”,“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,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。”一个人老是不开心,压抑、苦闷、不满,身体怎么会健康?病从心起,就是这个道理。

心理怎么能健康,就要融入社会。这对老年人尤为重要,离开工作岗位,不等于脱离社会。尽可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,兴趣爱好小组,亲朋好友聚会。人有三种快乐:“知足常乐、自得其乐、助人为乐”。老年人一定要自己找快乐,参加社会活动,做点公益,都是有益于心理健康。对老年人来说,融入社会,最重要的是搞好家庭关系,家庭和睦,其乐融融。

我概括的养生之道,有四点:

  • 心态平和。什么是心态?是对自己过去、现实、未来的自我评价。比如过去自已受委曲、被欺负、遭不公,大了说有不幸、灾难,小了说有过节、吵过架等等,有的就放下了,有的耿耿于怀。

   我说一个极端的例子。一个女人四五年前买了一个热水器,后来发现有毛病,向商店索赔,过了这么长时间,按规定已过了索赔期,但她天天闹,厂家答应換一个新的,再给二百元赔偿。可她不同意,开始上访工商、质检、信访、公安、检察院、法院,后来把凡是不支持她的33个部门统统作为被告起诉。

她放弃工作,不找对象,到广东地区调查热水器厂家,她认为有一个地下生产网,要为民除害。闹了十来年,成为深圳一号缠访人员。我见了她,她说是为了爱国,要求政府支付十来年她的报酬、支出,还要解决户口。她滔滔不绝、义正严词,不支持她,就是包庇坏人,或官官相护。这样的人已经心理偏执,人格扭曲了。

我说,你爱国没错,为民除害是申张正义,这是你的自主选择,不是政府交给你的任务,现在要求政府支付这么大的一笔费用,如果人人都以你为榜样,以爱国为名要政府给钱,这可能吗?

现在各级政府、各执法部门,尤其是信访,有相当一批缠访人员,为了维稳,不知化了多少钱?形成这种状况,政府是有责任的,有的该解决的不解决,闹大了就给好处,尤其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心理疏导的介入,时间拖长了,就难缠了,他们把与政府斗成为人生的目标了。

上面讲的是个例。但我们不少人对过去的一些事放不下。为了维护权益可以做努力、打官司,但不能把自己的生活、生命全都投入,以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代价。

一个人星期天挨了打,每人都给别人说,说了一星期,等于挨了七天打。说一个月,挨了一个月打。说一年,就挨了一年打。受了欺诉,应该倾诉、求助、维权,但不要心里放不下。

对现实生活要知足。就是珍惜自己拥有的,不要攀比自己没有的。美国《新闻周刊》一篇文章说:“事实上,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我们拥有什么,而是我们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。”“我们看到的都是富人和名人的生活方式,这不断地提醒我们,别人拥有的东西比我们多,从而让我们深感不快。”

马克思说过一个比喻,在你的楼旁边盖起一座宫殿,使你顿时不快。你把房子装修很漂亮,可是宫殿更豪华,你永远觉得不幸福。这是很多人不快乐、不幸福的重要原因。人比人,气死人。

有个女孩看着橱窗里一双漂亮的鞋,可是没钱买,很不开心。旁边有人叫她:“姐姐,你为什么不高兴?”她回头看,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女孩在对她说话,她已没有了双脚。这个女孩突然感悟为自己有一双脚而快乐。

一个幸福的人生,不是他拥有了幸福的一切,而是他能夠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接受现实、应对现实。

人生不如意七八九,甚至会遇到不幸、灾祸,怎么面对呢?

一是本能的反映,痛苦、后悔、埋怨、发怒、悲观、绝望、厌世、消极,有的一蹶不振,有的甚至走上绝路。

二是理性的反映,在本能的反应以后,慢慢接受现实,消财免灾啦,吃亏是福啦,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啦,以各种说法开导自己。走出阴影,继续生活。

三是悟性的反映,比较快的接受现实,努力减少不幸给自己或家人带来的伤害,并朝好的方向发展。

举一个例子。

老公出门时告诉老婆,桌子上有瓶药,放到孩子夠不着的地方。但老婆忘了放,孩子把药吃了。男人赶到医院,孩子死了,老婆痛哭。男的怎么办?

绝大多数人悲痛欲绝的同时会责难、痛骂老婆,最后导致夫妻离婚,家破人亡。失去孩子,失去妻子,家庭解体。不幸再加不幸。这位男士怎么做呢?忍住悲痛,安慰妻子,妻子十分感动,不仅保住了家庭,夫妻更加恩爱。

这位男士为什么能做到,他感悟到,孩子死的事实不能改变;妻子有责任,但不是故意的,为孩子的死己痛不欲绝;责难妻子,改变不了已发生的一切,只能带来夫妻不和,家庭破裂。所以,他选择安抚妻子,让不幸的事发生了,向好的方向发展。

一个人有了好的心态,就能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,就会具有常人没有的人生智慧,就会有好的心情、好的情绪,身体就健康。

我碰到台湾的一个将军,108岁,身体十分健朗。我问他什么原因?他给我举了一个例。他说,有一次喝早茶,服务员不小心把茶倒了他一身,一般人都会发脾气,责骂服务员。她就会说,我又不是故意的。你就会更发火。这场架吵下来,肝火上升,伤害脾胃,折寿三年。

他不仅不骂她,还告诉她,以后小心,不要让老板知道,否则弄不好会辞退的。这个女孩好感动,连连磕头道谢,还流下了眼泪。我为什么这么做呢?

一是茶倒上我的衣服,这个事实已不能改变,二是这些女孩都家境贫寒,又不是故意所为,三是我不骂她,还为她着想,她会感动,记得一辈子,小心做事。最后女孩如此感动,我觉得做了一件好事,心情很好,延寿三年。这就是我长寿的秘诀。

有没有好的心态,取决于一个人的智慧、胸怀、心境。作为老年人,就要看得开,不要为一些事,动怒、生气,保持一个好心情,比什么都重要。

  • 营养均衡。现在说什么的都有,有的说鸡蛋不能多吃,胆固醇高。有的说必须每天吃一个,里面有好的胆固醇。有的说红肉少吃,有的说好多活了100多岁的都爱吃红烧肉。有的主张吃素,有的说光吃素不行。我认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。我主张,荤素搭配,以素为主。酸碱平衡,保持弱碱性,多吃素菜、水果、杂粮。

  第三、运动适度。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,散步、做操都可。最重要的是养成习惯。我一星期起码有五、六次运动,走路一个半小时,游泳一个小时,打一次羽毛球。

  • 睡眠保障。老年人应该有好的睡眠。但时间长短不同,有的睡六个小时,有的睡八个小时。随着年龄增大,往往难以入眠、我的睡眠就不好,就是想事太多。怎么办呢?选择不做事,无聊等死是最大的痛苦。我睡不着就吃两片安眠药,第二天没什么不适。

  年纪大了,零部件老化了,总会不是这里出问题,哪里有毛病。有些小症状,就得重视,可能是大病的前兆。有的就不用过分紧张,衰老的正常现象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、

最后,谈谈老年人不能回避的问题,怎么面对死亡?人总有一死,谁也逃不过。我上大学时,突然想起人死的事,觉得很恐怖,人一死,什么都没有了,从此消失了,不可能再来一回了。当时觉得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看电影了。因为那时唯有看电影是最快乐的事。

怎么使人超越生命的有限成为永恒,一直是人的追求。有权有势者最渴望不死。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,炼丹吃药的皇帝更多。一般人临死时都有求生的强烈愿望。

于是产生了宗教,信仰基督,灵魂上天堂。信仰佛教,投胎有来世。那么,对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,怎么超越生命的有限实现永恒呢?这就是人对精神的追求。

中国的父母把抚养儿女,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,这就是母爱精神。在危急关头,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他人,使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,这就是牺牲精神。

把生命注入到自己的工作中,兢兢业业、精益求精,为他人提供好服务,这就是敬业精神。

助人为乐,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,这就是雷锋倡导的奉献精神。

为了科学、为了艺术、为了事业,投入毕生的精力,不计名利、不计得失,这就是忘我精神。

人有了精神追求,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在时间、空间中延续、扩展,活得有意义、有价值,就会拥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拨的毅力克服人生征途上的各种艰难险阻。他们在物质享受上或许不尽人意,但能品味到人生的快乐和喜悦。

相反,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,尽管很富有,但依然会感到无聊和空虚。因为他们的生命在纸醉金迷中一天天消逝,看不到未来,看不到归宿,看不到生命的意义。

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言:“世界上不能永恒的事物是没有意义的事物,同样,一个没有永恒意识的人在天空下也是没有意义的。”

我们老年人,也应该有精神追求。使自己的生命存在,给自己幸福,也使他人幸福。照顾好老伴,力所能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。

比尔.盖茨与索罗斯回到母校,学生们问:什么是成功?索罗斯回答说:当你死的时候,究竟有多少人在怀念你,这就是成功。

我们可以想一想,当你死的时候,有多少人在怀念你,有多少人可能诅咒你?

宗教以灵魂与躯体可分离,我则认为,精神可与躯体分离,虽然人死了,精神永存。

我所做的一切想达到一个目的,当死亡来临时减少恐惧,觉得自己一生,活得有意义、有价值,没有虚度年华。这就获得自我安慰,觉死而撼,死得其所,没有白活一辈子。我死了,希望树葬,让我的骨灰,滋养树木,为自然做最后的贡献。 ��������E�>�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