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能为家庭幸福做什么?
我们能为家庭幸福做什么?
—在迎国庆、话家庭,幸福生活畅谈会上讲话
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徐景安
2021年9月29日
家庭幸福是个大话题,宏观上涉及经济、社会、政治、文化,微观上要处理好夫妻关系、亲子关系、老人关系以及双方原生家庭的关系。
社会现实的数据,告诉我们家庭问题很严峻:
中国离婚率达到43.83%,接近一半的家庭解体。
中国生育率为1.3,低于国际社会通常认为的1.5警戒线。
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.6亿,到2050年将达到5亿,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们未富先老。
值得讨论的是,在客观现实条件下,我们能为家庭幸福做什么、怎么做?
一、
为什么要结婚成家?
养儿育女,传宗接代
女大当婚,男大成家
女的找依靠,男的找伴侣
结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理上、情感上、精神上的需要,而实现幸福人生。现代婚姻,都是从自我需要出发,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结婚,而不是为了他人的幸福。但是一旦结婚,就需要夫妻两个人都幸福,生了孩子,要让孩子幸福,双方都有父母,还要老人幸福。这样一来问题就复杂了。
为了我的幸福才结婚,可是一结婚,带来这么多问题?马上就不幸福了!
一个简单的道理,家庭成员不是提供幸福的工具与手段,对方也是人,与你结婚,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幸福。一方只顾自己幸福,不顾他人幸福,一定造成家庭的不和谐,吵架冷战,斗气报复,然后逐步升级,其结果选择离婚,有的甚至酿成家庭惨剧。
所以,家庭幸福一定要建立在共同幸福的基础上,以家庭成员幸福最大化为理念。
我认识的朋友,夫妇俩在家庭成员幸福最大化上达成共识,很多问题迎刃而解。
比如夫妻逛街,男的一般目的性很强,买到所需的东西就想回家,而女的就喜欢这里逛逛,那里看看,她感觉这就是享受。这是男人与女人的偏好不同。
建立幸福最大化共识以后,妻子觉得丈夫陪着逛街不情愿,也就不幸福,就让丈夫回吧!丈夫觉的妻子需要我陪,就高兴,那就逛逛,当作散步。双方一迁就,老大难问题就解决了。
两个人在一起,兴趣、爱好各不同,既要满足自己,又要迁就对方。这里有个度。为了迁让,丧失自我,超过底线,就不幸福。
夫妻没有不吵架的,但现实生活中,有两种吵架,有的吵架,婚姻依在;有的吵架,婚姻不在。
吵架是家庭权力的博弈,也是双方摸底了解的过程。两个聪明人,或者其中一个愿意妥协退让的,通过吵架找到了对方的底线,尽管还会吵,但不触犯底线,所以婚姻不会破裂。两个糊涂人,或者其中一个个性特别强、特别偏执的人,不管对方什么底线,甚至知道是底线,就越碰,你越不爱听、越不接受,我就越说。那婚姻就会解体。
不同家庭,不同的人,底线是不一样的。
我的一个律师朋友,每天回家很晚,与客户吃饭、打牌,有时凌晨5点回来。老婆从没意見,开玩笑说:你活着回来就行。看,底线就是活着。可有的老婆完全不能容忍,稍晚一点回家,就要盘问去哪,干什么去了……
所以幸福家庭,上者以共同幸福为理念,下者不要触碰底线。
二、
家庭幸福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教育子女。
中国对子女的教育是失败的:
—中国父母是全世界父母中付出最多的,但90%以上的孩子对父母不满。据对美国、日本的调查,最崇拜的前三人中,其中一个一定是父亲或母亲。我国调查,最崇拜的前十二名都是歌星、球星、影星,父母排到13名以后。
—2010年豆瓣网开辟了“父母皆祸害”专栏,写了一段话:“我们不是不尽孝道,是我们要生活得更好。在孝敬的前提下,抵御腐朽、无知、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。”网上把父母待孩子,分为几种类型:肉体的伤害、人格的伤害、情感的伤害,以及对孩子人生控制等。
网上对话:
“害人母怎么对你,你就怎么对她”,
“那别人认为你不孝”,
“这总比自己憋出病来强”,
“父母养你这么多年呢?”,
“他们生我,事先也没同我商量,他们图快乐生了我,他们不养,谁养?”
—中国15岁至35岁年龄段,自杀成为首因,并有低龄化的趋势,大学生、高中生、初中生、小学生……中国3000万抑郁症中大部分是儿童。
孩子是我们的未来,孩子出了问题,一个家就没有了安宁和平静,存下的是焦虑与不幸。
怎么办?
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:
—-现在的孩子比较自我,追求个性、喜欢时尚、情感脆弱。旧时代奉行的棒头出孝子,打骂孩子十分普遍,现在完全行不通了。
—-应试教育下,孩子负担重、压力大。《小别离》电视剧中形容:“孩子比鸡起得早,比狗睡得晚,比牛活得累”。
—-绝大多数家长都是按自己的习惯、偏好教育孩子,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,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。
这就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。中国传统文化把孩子作为香火承传,属于私人财产。“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”。所以对孩子一包到底,从幼儿园到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留学,恋爱、结婚,买车、买房直到带第三代。
在一切为了你“好”的名义下,为孩子做人生安排。孩子对父母给的物质帮助,照单全收,多多益善,但是对不顾他的兴趣、爱好和感受的人生安排极为不满。父母骂孩子是白眼狼,孩子则不与父母交流,或者逆反,甚至残害父母的案例多有发生。
西方文化把孩子看作上帝委托寄养的,18岁后就独立了。继续学习的费用,双方协商,或者捐助、或者借款、或者不管。西方对孩子教育的出发点,就是为了让孩子离开后有独立的生活能力。长大成人后没有赡养回报的义务。父母与孩子就是朋友关系。好的就继续来往,不好的各自生活。不存在孝的道德要求。
西方文化缺少或者没有亲情,但孩子有独立性与创造性。中国传统文化重亲情,崇尚孝,是对的。但时代变了,必须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。对孩子的爱,同样存在一个边界和度的问题。
三、
中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,如何养老,子女与社会怎么对待老人和老人怎么对待自己,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。
目前,都在提“老有所养”,“老有所依”,也就是照料老人的生活,满足老人基本的生活需要。这是养老的底线要求。对于未富先老的我国来说,能做到这点,已经很不容易。
我提出了“幸福养老”,这是养老事业的终极目标。只是把老人养起来,让老人失去了幸福的追求,成为“等吃、等住、等死”的人,这就是今天老人不愿去养老院的原因。
2015年在我的倡导下,上海颐和苑养老中心以“幸福养老”为理念,开业至今,得到了很好的反响。“幸福养老”就是能夠使老人在生活上得到亲人般的照顾,健康得到关心和保障,情感感受温暖,活得愉快和充实,生命有意义和尊严,真正成为老人的家,为中国的养老事业做出示范和榜样。
老年人怎么过好自己的养老生活?
我举一个案例,一个老人打电话给我创办的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〔0755–88851085〕,说他要离家出走了。问他什么原因?他说:老伴与儿女都把我当“空气”。原来他是一个大公司的总工,单位与家里都是听他指挥的。现在退休了,还是老脾气、老习惯,老伴和儿女都不听他的了,说是联合起来欺负他。这就把他气着了,要离家出走了。
年轻人可以任性,老年人不能任性吗?一辈子的习惯能改吗?这就需要改变理念了,这把年纪了,还有比幸福更重要的吗?凡是符合幸福生活的就做,凡是有悖于幸福生活的就不做,这是老年生活唯一的生活准则、生活目标、生活追求,不符合的就改改、就放下。
四、
幸福家庭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,但不要忘了家是情感的港湾。
什么是情感?它是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的。情绪被感受到,就是情感。情绪被长期、特别的关注就会产生感情。比如友情、亲情、爱情就是人产生的不同感情,表现为对他们的情绪特别的关注、关切、关爱。当情绪不受到关注、关切、关爱时,感情危机就到来了。
现代社会忙于挣钱,往往忽视家人的情感,看到老婆绷着脸,当作没看见,理应问一下,老婆,怎么不高兴了?看到孩子放学回家,满脸不高兴,就催他赶快做作业,理应问一下,孩子怎么不高兴了?看到父母神色不对,最多关心一下身体有没有不舒服,理应问一下,有什么不高兴了?
一位男士心中阴影始终不去,家里有车有房,什么都不缺。妻子网上一聊天,就要跟人家走。虽然这个事过去了,他想不通。他长期以来没有关注妻子的情绪,可以想象妻子曾经提过、说过,但他都没有重视。这位妻子以离婚相威胁,他才改变。他没意识到,主要责任在他,忽略了妻子的情感需求。你妻子无聊,上网打发时间,认识了一个网友,并没有实际的行动。她如果真的想去约会,会告诉你吗?过去她一直向你表达过,但你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,在这种情况下才以离婚相威胁,是她挽救婚姻的策略。你也警醒了,改变了,实际效果很好。应该看到妻子是忠于家庭的,而且也有智慧。你何必再斤斤计较呢?
这个案例说明,关注情绪的重要,所有矛盾、冲突,最后激化,演化成不幸和悲剧,都有情绪作为先兆。情绪的关注和关怀,是创建幸福家庭的关键。
有不少家固然为缺钱而不幸福,但更多的家不是为钱,而是缺少情感关怀而成同在屋檐下的陌生人,以至可能恶化为仇人。
不少家庭惨剧,就是情绪长期不满而极度恶化所造成的。
所以我创造了情感护理学,人人都有情感困惑,需要关注、关心与关怀,人人都有责任关注、关心与关怀周边人,尤其是自己亲人的情感。
我正在龙华创建社区情感护理站,培训情感护理志愿者关注、关心与关怀社区家庭产生的情感困惑,夫妻、亲子、老人之间发生的情感困惑不属于心理问题,更在于14亿人口的中国,不发动民众相互的情感关怀,靠少数的心理咨询师也不能保障全民的心理健康。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,心理咨询也只是富人消费得起的服务。情感护理能夠解决中国精神健康的厐大需求与服务严重不足的矛盾。
, 五、
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创建幸福家庭的关键在于做什么样的人。
亚当.斯密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人为“经济人”。“经济人”把追求财富作为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,把利益最大化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。
“经济人”造成经济发展、财富增加、科技进步,但没有给人类带来相对应的幸福
英国未来基金会的迈克尔.威尔莫特和威廉.纳尔逊在《复杂的生活》一书中指出:“在过去50年里,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没有使人们增加多少快乐。这是进步的悖论。今天的一代人比以前更富裕、更健康、更安全,享有更多的自由,但他们的生活却似乎更压抑……”。
美国的一位名叫麦克马洪的历史教授花了6年时间写了一本研究幸福的书,他的结论是“你永远不可能幸福”。他坦言他所研究的幸福植根于西方文化和比较富裕的社会。他说:“很糟糕,花了6年时间研究幸福的历史,我原以为能找到答案,但是,我没有。”
一个国际研究调查组织对25个发达国家的国民进行的一项“你是否每天愉快”的抽样调查表明,60%以上的人已经做不到每天都有愉快的感觉了,其中20%的人明确表示“我每天都不愉快”,还有人强调说:“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愉快,我就是不愉快。”
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引入市场经济,取得了巨大成就,同时“经济人”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模式也严重影响与腐蚀了中国人,这也就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,也是家庭不幸福的主要原因。
中国需要新的转折,从“经济人”转向“幸福人”,以追求幸福最大化为价值目标、价值尺度、价值标准。“幸福人”懂得人仅仅拥有财富和金钱是不够的,幸福来自人与人的情感,爱情、亲情、友情是幸福的源泉,这才会有动力去经营婚姻与家庭。“幸福人”懂得,不仅仅自己幸福,更在于由于自己的生命存在,能造福亲人、朋友、同事、顾客以及他所不认识的人,以至国人与人类。这样的人,才活得充实、活得有价值、活得有意义,从而受到信任、赞扬、爱戴而幸福。
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做幸福人,以幸福最大化为追求和目标,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幸福家庭。 �?�@�Vm